第八章 何为修仙(别忘记收藏推荐)
玄关之大山敦厚,大山之后紧靠左护右护的正中心炁穴,又有一擎天巨柱,高不可视,隐隐约约,巨柱之上传来阵阵鹤鸣,少顷,飞下两只巨鹤,其中一只冲着小无飞下,巨风刮过,小无已乘坐在巨鹤宽阔的背上。
唳!!!
巨鹤冲天而起。
小无紧紧爬在鹤背上,努力的仰着脖子不敢往四外观看,只是一个劲地紧盯着前方白老的模糊身影。
白老有时含笑回头,背着手立在巨鹤上,有风吹动,衣衫飘飘,一副飘洒脱俗的仙人派头。
缓慢落在擎天巨柱上,四野惟余莽莽,云蒸雾集,小无下来鹤背,双脚落地,上前几步赶上白老,抓住白老的手,死死不松开。
“爷爷,这是哪?”小无四处踅摸。
“我的洞府。”白老衣袖一挥,氤氲的云雾散开巨大缺口,露出一片府邸,古香古色,雕梁画栋,唐砖汉瓦,亭台楼阁散布其间,大门是青木巨制,高三丈有余,上扣金钉,有黑色紫木牌匾,上书五个金色大字“白玉蟾丹府”。
“白玉什么丹府?”有个字,小无一时想不起来,身边手缕长髯摆酷的白老,差点没拽掉几根胡子。
青春骚年,对什么都好奇,倒是小无先拉着白老跨入宅院,爷俩走过七星长廊,来到院中,“妈呀”一声喊,小无钻入白老怀中,哆里哆嗦地又从怀里露出头来,眯缝眼向院中莲塘看去,就听一声好笑:“哈哈哈,这就是白师兄选定的弟子吗?胆子也恁小了点吧?”
院中有一方圆几百米大的莲池,在莲池中央漂浮着一只三条腿的巨大金蟾,肥大的身躯超过凡间的巨象,身上金光缭绕,浑身缀满了血红色的宝石,正鼓着两只巨眼,歪着腮帮子,大嘴裂开,好奇的望着白老怀中的小无。
说话的正是金蟾。
“爷爷。”小无藏在怀里,稀里糊涂说出一句话。“癞……癞蛤蟆!成精了都!!”
三足金蟾耳力好的很,大怒:“小子,你才是癞蛤蟆,你全家都是癞蛤蟆!”
白老尴尬地把小无从怀中拉出来,“小无,别怕,我给你介绍,这是你金师叔,是爷爷在北宋时度化的一只金蟾,后来我们结为兄弟,同拜在师父门下。”
小无艰难地咽下吐沫,稳了稳神,对着三足金蟾行了个抱拳礼,双手高高举过头顶,大声道:“金师叔,小子这边有礼啦。”
“嗯,不知者不怪,免了。”大蛤蟆张嘴一吐,一朵金莲缓缓飞到小无面前,“师侄,初次见面,不成敬意,这是“洗心池”五百年一熟的金莲,拿去。”
小无只觉得,面前宝光闪烁,光芒温润,刚要上前抓住,白老哈哈笑道:“师弟倒是舍得,五百年的功德金莲,用处很多;小无目前肉眼凡胎,无法炼化,受之无用,我先替他收着,烦劳师弟,快快打开洞府。”
金蟾点头,巨大的身子往旁边一跳,身下升出一间房子,四四方方,房屋四壁闪烁着众多五光十色的符文,白老手一挥,带着小无飞身进入。
屋内布置非常简单,正中央摆放着一列庞大的书架,书架上密密麻麻整齐陈列着各种书卷,有竹简;有帛书,有线装书,还有现代的纸张书;书架前是三五个蒲团,凤凰草编织而成,淡淡的向四周散发着香气。
白老正中蒲团盘坐,阖上双目,万事不萦于怀,百闻不如一见,他带小无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。
小无猴不定,见白老无动于衷,他在蒲团上折腾了一会,也努力的双盘,扭的双腿发麻,无奈站起身来,朝白老身后的书架走去,拿起一本竹简,见上面写着花一样的字,便放下;又拿起一本线装书,见字是上下,从左到右行行排列,没几个字认识,又放回原处;走到最后,书架紧靠墙体,本来是到头的,可谁知小无走到近前,书架忽地延长,房子也跟着扩大,小无好奇,再往前走,书架再长,空间似乎永无止尽!
“嘿嘿,好玩。”小无发力猛跑,他不信房子会一直长个不停,一口气跑了十几分钟,房子长了十几分钟,小无只好停下,侧头一瞅,书架上有本金光闪烁的书,小无信手取过,封面上用简体字写着几个大字“南派丹法”。
小无正要再翻,忽闻身后白老说话:“小无,那本书是送给你的,是爷爷我多年的实修手记,你好生珍藏,细细参阅,等你以后实修境界提高,这书架上的书都是你的,过来,好好坐下吧,听爷爷讲道。”
小无回身一看,爷爷就在身后几步范围内,身前盘坐着一位中年大叔,绿色披风,金色袍子,大嘴巴,鼓眼泡,双眼含光,笑眯眯地端详着小无,嘴里不停的嘀咕:“不错,不错,这么小的年纪,身上的功德之光确已非常可观。”
小无忙回身散盘在蒲团上,把书装入衣兜。
“这是你金师叔,刚才见过了,不必再介绍。”白老又道。
小无盯住金师叔的大嘴巴,嘿嘿一乐,确认无疑。又怕金师叔嫌他无礼,强自镇定,稳住身形。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我们讲过了,头两句的阐释爷爷也如你愿证实。道可道,名可名,是入世之法,是俗世中的道;非常道,非常名,是出世之法,是我们实修的道;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冲突的,而是互补,互相递进。实修需先尽人道,后尽天道,先修道可道,再修非常道。我现在讲什么是修炼?修真?修道?修仙?”
白老咳嗽声,“其实,修真,修道,修仙意思差不多,咳咳……咳咳。”
小无好笑又不敢笑出声,感情爷爷也会逗乐子。
“上古修仙者丹法三乘,我们南派丹法,主张先命后性渐法,追本溯源,丹修分东南西北中五大门派;五大门派丹修中有渐法,有顿法;渐法,渐悟渐修之法;顿法,顿悟顿修之法;实修,先命后性,先性后命,以命带性,或以性带命,或守中;近代各家互相汲取经验,相互融合,发展到现在,性命双修,守中,佛道渐融入一体。”
展开全部内容